新闻资讯 > 新闻报道 | 视频资讯 | 名家来访 | 合作媒体

新闻报道

用画笔意写呼伦贝尔的大美

640_副本.jpg


  艺术来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,室外写生是每位画家的常修课。2025年7月21日—8月11日,在韩玉臣先生的带领下,我们写生团一行10人,深入呼伦贝尔大草原两个景区,进行了为期21天的写生活动。


640 (1)_副本.jpg

  这是我第20次外出写生,无疑为我的艺术之路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。


微信截图_20250906173555.jpg


  呼伦贝尔,地处内蒙古东北部,因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,此次写生地之一的海拉尔,被誉为“草原明珠”,既是呼伦贝尔重要的交通枢纽,也是草原、森林、农耕等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之地。海拉尔陈巴尔虎旗伊勃格勒景区是我们写生的第一站,有蒙古包、杨树、羊群和陶海牧场为游客体验而准备的马队。第二站则是鄂伦春自治旗的阿里河,森林覆盖率94%,是许多野生动物的天堂。


微信截图_20250906173612.jpg


  当地聚居着鄂伦春、达斡尔、鄂温克等少数民族,历史悠久、文化迥异、服饰独特。尤其是曾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,素有“北山野人”之称,他们居住的“撮罗子”极具特色,用杉杆和桦树皮搭建成圆锥形居所,体现了在山林生存的智慧。


微信截图_20250906173624.jpg


  此次写生,我聚焦于呼伦贝尔的自然风光。初到景区,杨树、蒙古包和羊群成了我首选的绘画对象。由于当地常年气温偏低,风力较大,杨树的树梢大都是枯枝,没有叶子,而底部却枝叶茂密。我抓住这一特点,对一组树进行了多幅描绘。每幅都在画法上进行调整,有的以浓墨表现枝繁叶茂,有的用双钩夹叶法突出主体,有的用蒙古包和羊群点缀画面。这样,每幅作品便有了不同的变化,且采用大写意方式抒发情感。


微信截图_20250906173636.jpg

640 (2).jpg

  第二个题材是牧场上的马匹。马是草原精灵,也是草原精神的象征,代表着勇敢、忠诚与坚韧。我写生的马场竖着十几个木桩,马匹列成一排,整齐却单调,也没有太多动作。于是我先画单匹马,再根据画面需要,加上第二匹、第三匹等,通过双钩着墨,浓淡交融的笔法,强化运笔的书写性,让黑白棕三色的马匹形成强烈对比,使画面鲜活起来,画作质量也随之提升。在对马进行多幅写生后,我对其结构、姿态与动作有了更深的了解,这也是我此次写生的新课题。


微信截图_20250906173656.jpg


  鄂伦春自治旗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,是我们写生的第二站。茂密的森林与挺拔的白桦树,构成神秘而壮观的森林景象,其古老的历史,动听的传说,以及遗留的“撮罗子”,都成了我们写生的素材。


微信截图_20250906173705.jpg


  最触动我的是白桦林,洁白高大的树木,象征着纯净的爱情,我有意多画了几天。为了让每幅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效果,我从尺寸大小和技法入手,在构图变化、色彩对比上进行多方面尝试。其中几幅尤为满意:以双钩夹叶填色法画树干,再通过背景渲染烘托树的形态。为了增加情趣,有的画面增加了羊群,有的绘入小鹿,还有一幅加上一对情侣,以突出白桦树的象征性。这是我首次尝试白桦林的全新画法,收获了宝贵的经验。


微信截图_20250906173715.jpg


  夏季的呼伦贝尔,温差较大,天气变化莫测,刚才还艳阳高照,瞬间就会迎来一阵狂风骤雨,我们不得不随时转移阵地。由于草木多,蚊虫自然也多,为写生带来诸多不便,但这也未免不是一次难忘的体验。


  此次写生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草原人民的热情豁达、开朗乐观,深深感染了我。草原风光的宁静致远、宽广无垠,更是令我心旷神怡。关于写生,我在构图与色彩运用上,有了全新的体会和感悟。为了分享我的写生成果,我从40多幅作品中挑选了34幅,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魅力,以及国画写生的意蕴。


打开微信扫一扫
分享到: